扎染工坊环节,马慧、陈琪志愿者系统传授国家级非遗大理扎染技艺,从纹样设计、捆扎技法到浸染固色全程指导。学员们创作的蓝白扎染方巾,既保留“冰裂纹”“蝴蝶纹”等经典纹样,又融入几何图案等现代元素。
实践育人:
意志品质与责任担当的淬炼
本次实践活动构建了“专业教师+青年志愿者”协同教学体系,15名美术学院志愿者全程参与课程研发、教学实施与成果展览。在“情绪面具”课程中,志愿者万怡杉、曹颖团队将心理学理论与艺术治疗相结合,带领学员用粘土塑形、丙烯彩绘表达内心世界。
漆艺工坊志愿者代缘琳结合专业所学,改良传统漆扇制作工艺,将水拓法与现代装饰画技法融合,指导学员完成30把个性化漆扇。“从备课到实操,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但看到孩子们专注创作的样子,所有疲惫都值得。”志愿者沈富龙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此次活动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环保艺术:
生态理念与创新实践的融合
“写生涂色明信片”与“环保拼贴画”课程构建起艺术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桥梁。志愿者孙康指导学员以大营街自然风光为蓝本,运用色彩心理学知识完成个性化明信片创作,作品将通过社区“书信漂流”活动寄往乡村学校。志愿者李勃毅带领的环保艺术工作坊更成为亮点:学员利用废旧报纸、布料、塑料瓶等材料,创作《绿色家园》《垃圾分类交响曲》等主题拼贴画42件。
三维创作:
理想家园构建中的美育升华
课程进入收官阶段,志愿者王婕妤的“捏塑单元素”课程夯实基础技法后,志愿者石可玉引导学员分组开展“理想家园”场景模型创作。学员们以粘土为主要材料,融合前几日所学的扎染纹样、绘画构图元素,塑造出包含生态建筑、智能农场、文化广场的微型社区景观20组。
课程结束后,实践团与社区联合举办“艺启童心”成果展,集中展出实践期间小朋友们制作的绘画、手作、模型等作品216件,吸引周边200余位居民前来观展。本次实践成功构建了“观察—表现—创造—传承”的美育闭环,有效引导高校学生将专业所学融入社会实践切实履行“用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双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