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语通八方 籽籽同心”推普实践团走进景真村开展实践活动
2024-08-01 22:14:16   来源: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语通八方 籽籽同心”推普实践团    评论:0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4715日—22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语通八方 籽籽同心”青年推普团在勐遮镇景真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01“语通乡野,梦启未来”推普实情调查

“语通八方 籽籽同心”推普实践团团队成员通过走访、入户调研、问卷来开展推普实情调查,围绕着普通话对个人的影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获得普通话的渠道、如何看待普通话与致富的关系四个方面来进行集中调研。

调研过程中发现,这里的村民大多以做烧烤生意为主,平时除了和亲朋好友用傣语交流以外,工作时间基本是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很多受访者也表示有了子女或孙子孙女之后,使用普通话的频率更高了,同时此次的推普活动当地的村民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肯定,也让团队成员坚定了将推普的种子播种在热情的傣族村落里的信念。

02“咬文嚼字”青少年语言文字课堂

“语通八方 籽籽同心”推普实践团“咬文嚼字” 文字课堂是每天的必修课,“语通八方 籽籽同心”推普实践团成员在调研过程中总结当地语言发音的特点,针对性地制作出符合当地语言发音实际情况的特色语言文字课堂,将当地的白塔与绕口令“白石搭白塔”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也在练习当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多音字教学则与当地特有姓氏“玉”和“岩”结合起来,从小朋友日常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得推普活动的形式多样化、趣味化。教学内容还包括形近字、儿化音、易读错字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高小朋友的普通话水平。

03“乡音变奏曲,共筑中华梦”乡村语言文化建设“语通八方 籽籽同心”推普实践团

推普实践团以“典耀中华”为主题,结合守边固边强边建设,组织红色经典朗诵会。717日是聂耳纪念日,推普实践团成员同当地小朋友一起升国旗、唱国歌,给当地小朋友们讲了聂耳精神,团队成员教授新版《卖报歌》,“促学习,强创造,向上的时代更勤劳……”歌唱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生活,实践团成员还带领小朋友制作手抄报,以画笔和文字来描绘自己眼里的景真,将爱国爱家情怀与提高小朋友们的语言文字能力结合在了一起。

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大青树下”故事会,讲述《论语》,与小朋友们共同探求圣贤之道,帮助当地学生系统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整理当地文化资源,帮助当地整理“景真八角亭故事”的讲解稿;依托当地自然资源,推普实践团摄影组成员帮助当地拍摄以荷花和烧烤为内容的宣传片,以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

04“水袖轻舞”非遗-京剧走进课堂“语通八方 籽籽同心”推普实践团

京剧,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东方美学的精髓,当地主要以傣族村民为主,有着浓厚的傣族文化氛围,而京剧对当地小朋友来说是不太熟悉的艺术形式,推普实践团成员将京剧舞台搬上当地小朋友所熟悉的召拉建宫殿上,化繁为简,以熟悉的古诗《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作为京剧的唱词,共同演绎别样的京剧之美。教授过程中,推普实践团成员朱宇蓉表示,虽然小朋友们刚开始不太会唱京剧,且部分小朋友还没学过《游山西村》,但由于小朋友们对京剧很感兴趣,课下也会跟着音乐慢慢练习,随着练习的次数不断增加,慢慢的学会了唱京剧。

与京剧相匹配的手工课——京剧发箍制作,推普实践团成员同小朋友共同制作京剧发箍,沉浸式体验京剧和京剧发箍制作,让小朋友接受到了古诗词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非遗——京剧的魅力,无形中提高当地小朋友的语言文字能力,在当地小朋友的心里埋下了京剧的种子。

在本次实践中,文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不断深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下一步,文学院“语通八方 籽籽同心”青年推普团将持续开展更多推普宣传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声音传得更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照亮乡村振兴之路,描绘出更具时代风采、更新更美的“民族之画”。

相关热词搜索:团支部 团委 程序

上一篇:暑期“三下乡”|玉溪师范学院“七彩童趣”志愿服务团走进普洱 下一篇:暑期“三下乡”|玉溪师范学院“守望者”实践团到昌宁县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