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至25日,玉溪师范学院“红绿融合,推普兴边”青年推普团奔赴中缅边境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团队创新积极探索红色精神铸魂与语言能力筑基的深度融合,创新实践“普通话推广+红色文化传承”的“红绿双轨”并模式,在祖国西南边陲探索文化赋能与语言赋能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赓续血脉:红色基因激荡边疆童心
推普团首先赴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及国殇墓园学习红色历史,随后在东营村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童声话英烈”故事会唤醒历史记忆,“诗韵颂山河”朗诵课激荡革命诗情,“画笔绘忠魂”创作坊绘就英雄形象,“国歌诞生记”主题宣讲升华爱国情怀,“红歌飞边寨”传唱活动播撒精神火种。除此之外,通过“推普课堂”集中教学与活动全程渗透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话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纽带。
语言筑桥:推普课堂打通发展经脉
团队将普通话视为连接各族群众、激活产业发展的核心纽带。采取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调研措施,包括设计并发放问卷、组织面对面访谈以及深入村民家中进行家访等,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现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在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后,团队针对性地策划并开设了“推普小课堂”,这一举措旨在通过系统的语言培训,有效提升村民们的普通话水平,进而增强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为当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双轨赋能:探索振兴特色路径
团队力求实现红色精神铸魂与语言能力筑基的深度融合,创新实践“红绿双轨”模式,在儿童教育中植入红色文化内核,在产业发展中强化语言工具价值,既守护了边疆文化根脉,又为村民致富注入新动能。
此次实践是高校智力资源服务边疆振兴的生动示范。当红色传承的号角与普通话推广的声浪在明光镇青山绿水间交响,玉溪师范学院“红绿融合,推普兴边”青年推普团用青春智慧,为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振兴之路贡献了“文化为魂、语言为桥、产业为基”的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