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快讯
团学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快讯 · 正文
国歌唱响国境线|推普润边疆,国门谱新篇:“四只耳朵”国门新村推普实践团实践活动
来源: 编辑:端艳 发布日期:2025-08-06 点击量:

2025年7月15日至21日,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国门新村实践团,赴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新村,联合当地政府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调研、文化互动等形式,在中缅边境推动普通话普及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当地教育和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推普课堂融童趣,文化浸润筑根基  

汉字探秘启智慧。实践团在永和新村开设推普课堂,覆盖当地青少年儿童50余人。课程将知识传授与趣味体验相结合,依托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资源,开设“文字里的中国”示范课。带领孩子们从仓颉造字的故事中走进汉字世界,认识甲骨文,将古老甲骨文转化为创意绘画;孩子们拿着画笔,将“日”“山”等甲骨文画成自己理解的样子,在“你画我猜”的互动中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拼字游戏里,通过拆解汉字结构,重点纠正“翘舌音”“前后鼻音”等读音误区,让语言学习充满探索乐趣。

红色教育润童心。7月17日聂耳纪念日当天,实践团以聂耳纪念日为纽带,在边境线组织“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村里的孩子们穿着民族服饰齐聚永和社区村史馆,两个小朋友在国旗下演讲,传颂聂耳精神。活动中,志愿者们带领小朋友们诵读《聂耳日记》节选,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分享“我和国歌的故事”,实现语言学习与爱国教育同频共振。此外,“双语共念”课堂上,小朋友用普通话与佤语共读“我爱中国”“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标语,在语言交融中厚植文化认同。

趣味游戏促推普。实践团精心设计趣味活动,成为提升语言能力的“加速器”:推普小先生课堂上,绕口令挑战和“小小演讲家”展示锤炼表达能力;“词语小火车”“笔画大冒险”等游戏强化词汇积累与书写规范;推普游园会设置多重关卡,单日参与超70人次,孩子们在欢乐闯关间全面提升普通话“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边境调研察实情,精准推普助振兴 

入户走访摸需求。实践团采用“问卷+访谈”形式,深入129户村民家中,完成300余份问卷,全面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现状。调研发现,青少年在学校学习普通话,普遍能使用普通话流利交流;中年人平时说方言较多,普通话里带着乡音;老年人则面临“听得懂、说不出”的困境。尽管如此,所有受访者都认同普通话对子女教育、外出务工和就医的重要性。一位从事农产品买卖的村民说:“和外地人谈生意,普通话是必须的。”老年村民虽然平时使用普通话较少,但也意识到其重要性。“现在电视里、手机上都是普通话,孩子们也都说普通话,我们也得跟着学学。”一位佤族老人这样说道。

走访过程中,针对村民需求,团队成员重点推广“语博”APP,手把手教学下载注册和基础操作,现场演示普通话学习、经典诵读等功能,帮助村民掌握这一便捷高效的语言学习工具。同时,推普团成员将收集到的个性化需求详细记录,为后续精准服务提供依据。

国门巡礼强信念,实践成果显成效 

7月21日上午,推普团在永和新村第五小组组长鲍三远的带领下,沿着边境线开展“国歌唱响国境线”活动。在166界桩处,鲍组长介绍到:“166界桩是全国唯一有三个界碑的地方,界碑牢牢伫立在中缅边境。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守护好圣神国土、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推普团成员认真聆听戍边民警讲述日复一日巡逻守边的故事,在界碑前驻足凝视,深切感受边疆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体会到唯有到过边关,才能真切理解家国情怀,边防军人们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让热血青春在爱国奉献中闪光。

随后,推普团成员在鲍三远的带领下前往国门新村观景台,俯瞰永和全景。崭新的民居与繁忙的口岸贸易站,展现出“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的振兴图景。返程途中,鲍三远引用永和新村老支书的话:“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哨兵就是一个哨岗。”并表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作为边境人民,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要牢记使命守边疆,以党员为榜样,用忠诚与担当守护家园,让党的光辉永远照亮每寸土地。

 从甲骨文到国歌声,从佤寨打歌到界碑参观,这场跨越千里的推普实践,让乡音与国歌声在边境共鸣。语言是纽带,更是振兴的动力——在这片热土上,共同的语言正凝聚起走向未来的力量。未来,“四只耳朵”国门新村推普实践团将持续深化推普实践,让乡音与国歌声在边境大地共谱振兴新篇。


上一条:“青耕教育”|“童心守护,关爱相伴”——小候鸟实践团队赴云...

下一条:国歌嘹亮红土地|从“你好”到“我爱你中国”—— 玉溪师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