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传流韵,回归初心燃丹枫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流韵丹枫”大学生思政工作室纪实
2021-10-02 22:44:06   来源:    评论:0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按照这一要求,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成立“流韵丹枫”大学生思政工作室。

“流韵”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的《时序》篇,其文曰:“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在此意指诗文之风格韵味,此后也用来指称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经久不绝的流播以及影响,如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一诗云:“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工作室以“流韵”为名,体现出文学院以传统文化影响学生,以美好情愫感染学生的良苦用心。

“丹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用意象,最初单纯指经霜泛红的枫叶,如南朝诗人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之句,但后来这一意象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如唐代诗人王翰《雁湖》“丹枫尽逐孤臣泪,黄菊空怜处士心”之句,宋代曹勋《秋怀》“秋高马健予方病,只有丹枫可照心”之句,都比喻历尽风霜而不改当初的丹心一片,这正与文学院全体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学院为家,全身心投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初心相互辉映。

“流韵丹枫”这一名称,象征着文学院教师的品格,象征着文学院教师的学问,象征着文学院教师坚定的担负起传承中国古典优秀文化,培养知识与品格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历史重任的决心与能力。

“流韵丹枫”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质和话语方式,守正创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育人新模式,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有效性、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一、发挥“课程思政”作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流韵丹枫”大学生思政工作室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文以化人,学以致用”为育人理念,立足本土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实践探索聂耳精神的时代运用,将人才培养和聂耳精神传承相融合,逐步形成“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作支撑,以科研作助力,以政府作支持”协同育人模式,引导新时代青年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聂耳故事的过程中,传承民族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增强文化自觉,铸牢文化自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逐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工作室加强思政教师与学院其他专业教师的交流、沟通与探讨,寻找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新闻学概论》《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等专业课堂,形成强大合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工作室骨干成员主持开设《聂耳与国歌》精品课程,探索把聂耳精神融入教学之中,以聂耳精神来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讲聂耳生活的历史背景,讲国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人格魅力等多方面来了解聂耳,理解聂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聂耳精神的时代价值,把继承弘扬聂耳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爱国故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怀以及爱国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爱国奋斗的实际行动,自觉做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聂耳故事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根基。

每天清晨,在红塔山下文学院教学楼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或坐或立,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手捧书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开启美好的一天,这就是近年来“流韵丹枫”大学生思政工作室打造的“晨读经典”育人品牌。为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学院主编了“课程思政”晨读经典丛书《诵读选本》,并面向全校大学生招募诵读人,录制诵读视频,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早起读书的习惯,帮助大学生感悟中华经典文化,涵养学生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式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精神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利用这些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哲理与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文学院办学40年多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育,不断在课堂内外营造优秀的传统文化氛围,融汇至真至善、致美致用的校风,秉承文以化人、学以致用的学风,紧抓为国育才、甘于奉献的教风,传统文化类课程始终扎根于文学院一线课堂,彰显于各种特色活动中

一方面,“流韵丹枫”大学生思政工作室秉承学院开设优秀文化课程的优良传统,将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文学文化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文化体验,在潜移默化的体验中逐步地感知、体悟、理解、喜爱,进而激发学生重温经典的意愿,以深度体验反促深度阅读。学院目前依托书法、茶艺、采薇剧社等各类学生社团,已形成了书法、茶艺、吟诵、戏曲等较为成熟的浸润实践,以“梅”为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程学习中,师生已经循着文学的脉络研读了王维、李商隐、王冕、林逋等诗人以梅为题的诗,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梅文化知识。其后,在阅读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诗中梅,品诗中梅,已得以窥见梅之影,初步感受到梅之情,部分勾起了梅之思;但是最深切的体验当如陆游诗中所言:“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通过挥毫写《墨梅》条幅、京戏唱《红梅》精神、茶艺演梅之清韵、吟诵传梅之风骨,就在师生的一笔一画、一往一来、一招一式、一唱一和中将中国的梅文化精神融入到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既修习技艺,也涵养精神,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淀与创新相融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体验中耳濡目染,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

另一方面,“流韵丹枫”大学生思政工作室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以重大节庆活动、传统节日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式”育人功能。例如,组织团学干部和师生代表参加玉溪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举办的国庆中秋庆典活动,参与《我爱你,中国》的快闪拍摄;在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组织抚仙湖文学社开展“讲四史故事,迎百年党庆”征文活动;在重阳节时,组织墨韵汉服社开展“玉叶腾芳”胸针制作活动;在冬至时,举办考研助力暖茶发放活动,为考研学子特别定制了专属加油贴纸,表达浓浓的祝福之情……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润物细无声”浸润式思政教育为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角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现场中,贯穿到教育全过程,构建育人新模式。

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文学院继续往年传统举办了仪式感满满的古典拜师礼,全体新生在刘海辉老师洪亮而又儒雅的吟诵声中向教师代表行拜师礼,开始了他们进入玉师文学院的新生第一课。2020年11月7日上午09:28分,玉溪师范学院中文一班校友捐赠孔子塑像落成典礼如期在文学院文化广场举行。

在这些传统礼仪的重温与庄重典礼的举办中,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在实践中学会了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这,就是文学院一直以来倡导的“浸润式”思政育人,它真正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场感,真正努力做到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专业育人,让学生在回归传统、深耕经典中得到全面的素质拓展。

三、提升思政队伍专业化建设,推动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流韵丹枫”大学生思政工作室组建以来,利用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等为线上传播载体,以“经典晨读”“流韵丹枫”读书会、“考研沙龙”等系列品牌活动为线下交流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内化为学生思想与行动的规范和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到演讲朗诵比赛,从“学业导师制”到新老生经验交流会,流韵丹枫工作室在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新方案和新路径中,凝聚育人合力,将教师教育与朋辈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网络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引导和助力莘莘学子勤奋学习,增长本领。2020年文学院共有131人报考研究生,考研上线35人,录取21人,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流韵丹枫工作室成立以来,进一步推动完善了辅导员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课外实践、网络空间互动的体制机制,在三个维度互动中实现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教学相长,产出了一批优秀的工作成果。工作室成员主持的《聂耳文化融入大中小幼实践课程一体化的行动研究》获2020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立项,《聂耳精神与多民族地区高校实践课程融合策略研究》获2020年度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立项,《聂耳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人才培养为例》获2020年度玉溪市社会科学课题立项,《聂耳与国歌》获2020年云南省社科规划科普项目立项等,且还在积极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云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所在地高校实践课程融合策略研究》等项目。工作室辅导员老师王艺潼在云南省教育系统学习张桂梅老师先进事迹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赵欣老师的《新时代,我们如何学习聂耳》在首届云南青年社科学术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时代先声》入选2020年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培育项目。

持续推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云南红色文化资源调研团”,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记录红色故事”为主题的红色筑梦之旅。2020年9月15日,《玉溪日报》在玉溪新闻综合版报道了我院学生的红色暑期实践活动。

“直过民族”推普实践团连续3年进入团中央、教育部语用司“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遴选,2020年实践育人成果入选2020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直过民族”推普脱贫攻坚服务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云南地方赛提名奖。

“流韵丹枫工作室”是辅导员提升个人理论水平、职业能力,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发挥专长的发展平台。工作室坚持辅导员工作沙龙常态化,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沙龙,或结合理论学习重点,或根据学生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集中进行学习和研讨,思维碰撞、头脑风暴,形成的创新成果经过整理后,再通过网络新媒体展示出来,第一时间惠及更多的学生。

学院重视和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组织工作室成员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不断提升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全面掌握了网络舆情引导和新媒体应用技巧。同时,培养出了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业务水平精湛的学生记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打造了一支思想强、业务精、视界宽的师生宣传队伍,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师生投入到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相关热词搜索:团支部 团委 程序

上一篇:沐“冬日暖阳”,念时光温暖 下一篇:叮~21级萌新,欢迎来到文学院